聯系熱線
國務院國發[2006]18號文件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clas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共計518項,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入選"傳統手工技藝"項目,成為首批唯一的茶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夷山大紅袍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是明清兩代貢茶中的極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大紅袍母樹無性繁殖獲得成功,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其種植面積已達4萬多畝。目前,大紅袍已作為古樹名木錄入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且大紅袍茶葉的制作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代表中國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As the best tribute tea of both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ahongpao experience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50 years. In early 1980s, Dahongpao mother trees’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chieved a complete success, resulted in more than 40,000 mu plantation of Dahongpao tea during the past years of promotion. At present, Dahongpao trees, being ancient and rare, were recorded as Wuyi Mountain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Dahongpao tea was elec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ow is a candidate, on behalf of China, of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作為傳統手工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期間經歷了千余年歷史的技藝傳承.武夷巖茶(大紅袍)既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的烏龍茶神韻.大紅袍“活、甘、清、香”的滋味與它的品種有關,更與它自古以來獨一無二的制作工藝有關.已故的茶界泰斗陳椽先生更評價它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制作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人民雄視世界”.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clas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全國唯一因茶進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共有1315個項目向文化部申報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專家論證、媒體公示,最后由國務院批準確定518項,在這眾多的項目中,武夷山市申報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是唯一茶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茶文化藝術之鄉,是世界紅茶、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巖茶是在傳承了綠茶、紅茶制作的科學精華基礎上出新,繼承了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的烏龍茶神韻,其制作工藝、技能具有科考、科研價值,主要分萎凋、做青、雙炒雙揉、燉火等步驟,期間經歷了千余年歷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鮮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決于幾個原因:
制茶工藝的不可復制性
大紅袍手工制茶技藝的非物質文化內涵,重點在于其不可復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兩曬兩晾”、“低溫久烘”等,這些技藝依賴于大紅袍獨特的生長環境與原料的地域性,與武夷山脈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開的,在武夷山區域外無法應用.
純手工制茶的復雜性
大紅袍的傳統制作技藝萌芽于16世紀,茶農在漫長的制茶過程中總結創造出獨特的手工制作工藝,是現代機械無法完整替代的,全憑人工實踐經驗、現場感覺來進行手工操作.大紅袍屬于半發酵茶,與其他茶類相比,制作工藝更加繁雜,每道工序對茶的品質都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特別講究.
技藝傳承的不確定性
在武夷山,從事茶葉生產制作的人口約有4萬,其中,栽種制作“大紅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約不到3000人.而且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需要長年累月經驗的積累和幾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輕人大都不愿嘗試.現在傳統大紅袍的一線制茶工人多在60歲上下,面臨著斷代的危險,這也是大紅袍制作技藝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入選后,國家將有資金和政策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及搶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護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2002年,武夷巖茶被國家確認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3年武夷山成為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制藝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9月,又代表中國烏龍茶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張天福、姚月明、陳德華等20多位傳承人代表,使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后繼有人,并制定實施了《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管理辦法》,在實行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同時,對具有豐富經驗、身懷“絕技”的老制茶師進行專訪,建立個人檔案,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武夷巖茶制作工藝以及相關的歷史的,當代的資料文獻進行收集、整理、保存,實施了對武夷山“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原生態文化景觀的保護.進一步挖掘了與傳統技藝相關的茶藝、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賽等習俗活動.實施了對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傳統制茶器具、傳統制茶作坊、巖茶主產區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號”茶莊焙坊、天心永樂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廠遺存修復和保護檔案.
武夷山還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質量標準和國家工商總局規定的加強大紅袍證明商標管理使用,執行有關質量的監督和檢測,通過對這些法規、條例的執行,確保傳統工藝技能的傳承和進一步保護.整合全市的茶葉科研機構,以市茶科所為主,建立發展各種科研專業機構,為民辦為主,在傳承發展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同時,通過整合品牌,加速茶業產業化和與它相應的機械化制作,注重傳統工藝技能和傳承應用使之相得益彰,讓傳統工藝與機械化先進技術相輔相成,以積極的態度加以保護,使傳統工藝得到傳承延續.